
龍湖校區:鄭州市龍湖大學城祥云路
郵編:451191
優勝校區:鄭州市優勝北路4號
郵編:450053
黨政辦公室聯系電話:0371-60987888
招生處聯系電話:60987001/7002/7005
就業處聯系電話:60987683
發布日期:2021-04-08 瀏覽次數:
作者 | 羅鵬
編輯 | 東北大學就業新媒體工作室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李克強總理作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了我國“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2021年的重點工作。
猶記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二字曾被提及多達39次。“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排在了保民生、促消費的前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部分中,對于就業工作用了大量筆墨:就業優先將上升到“十四五”發展戰略目標的高度,擴大就業容量;繼續把穩就業放在重要位置,明確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繼續強化、聚力增效。著力穩定現有崗位,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給予必要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降低就業門檻,動態優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降低或取消部分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快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黨和國家對于就業工作的布局謀篇,既是對2020年的“穩就業”內容的持續深化,也進一步凸顯了就業工作在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經濟持續穩定運行的層面的重要性。報告從根本上切中了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關竅,為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多個角度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多方發力,助力大學生就業
早在2020年,面對疫情防控和就業市場萎縮的雙重打擊,當年的兩會就已經提出了“要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的大方針,圍繞著“穩就業、保民生”這個主題,要求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要求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一年來,上至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門,下至各高校、各行業協會、企業,但凡是能促進就業的舉措應出盡出,能拓展崗位的辦法能用盡用。推出了諸如面向高校畢業生定向招聘計劃、落實擴招任務、擴大入伍規模、加大基層公共服務崗位開發力度、實施“優創優幫”在校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新就業形態、引導用人單位推遲面試體檢和簽約錄取時間等有效措施。對于就業受阻、延遲離校的應屆畢業生,還給予了相應延長報到接收、檔案轉遞、落戶辦理時限等雪中送炭的幫扶手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進入2021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到909萬人,同比增長了35萬。疫情常態化下,國內經濟正在緩慢地爬升和復蘇,但國際環境依然處于不穩定的震蕩狀態中,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仍然復雜嚴峻。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穩定之基,是發展之要。大學生就業更是關乎著國計民生、經濟發展、萬千家庭的大事。“十四五”開局之年,循著兩會的指示精神,各地方、高校務必要緊緊抓住有利政策利好,夯實就業工作。
要做好謀篇布局,注重實戰效能,多與社會接軌,促進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面臨越來越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各高校在教學設計上應多考慮社會和企業的現狀、需求,加大實戰的比例,為企業定向培養輸出更實用更落地的畢業生。比如,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除了注重培養美感和創意,還應多接觸最新的面料知識、技術工藝、生產設備,以及有意識地從實穿性、實賣性和品牌文化的角度進行設計,而這些需求基本都只能是從企業和市場上獲得。
同時切實將就業指導落于實處,聚焦增效。目前很多高校都專門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教授的內容基本都是如何簽訂三方協議、如何辦理畢業報到手續,以及從學校就業處觀察所得企業的需求與喜好等等表面內容。而大學生關注的如何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如何了解行業發展等問題缺少專業系統的指導。因此,應進一步提升就業培訓內容質量,聚焦大學生關注的焦點、熱點內容,通過專業系統的指導,引導畢業生厘清自我認知、做好生涯發展規劃。最重要的是,了解行業乃至職位的發展動態,以發展的眼光做好職業規劃與選擇,從容面對時代變化。在就業指導過程中,高校可邀請企業的資深HR圍繞行業人才發展等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和輔導。先從分析就業市場開始,到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再介紹企業內部的部門設置和組織分工,以及人員的發展晉升渠道;之后才是傳授簡歷、面試、實習、OFFER的諸多流程和技巧。這樣的就業指導才是落于實處,聚焦增效。
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絕不僅僅是掛上幾塊校企合作或者實習基地的牌子那么簡單,即便是在校招工作中的支持配合,或者推薦輸送幾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也只是基本手段,更深層次的關鍵還是在學生的孕育培養上。正如兩會報告中所指出的: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其中深層的內涵在于,一方面學校可根據企業現實運作模式,開設課程、設計企劃案、更新教學設備等;另一方面,把企業的專業人員請進來講座授課,把自己的學生送進去企業實習鍛煉。一邊是理論一邊是實踐,一邊是工廠一邊是市場,學校和企業兩者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關系。
作為就業當事人的畢業生本身,也應該對就業市場現狀做出冷靜客觀的分析判斷之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放眼過去這二十年,在任何的時間段里,哪怕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是一樣有被冷落被淘汰的弱者,而擁有頑強核心競爭力和生命力的強者,即使身處危機中也能屹立不倒,甚至是炙手可熱。因此越是在艱難的時刻,就越不能妄自菲薄、顧影自憐,必須要有逆風翻盤、奮力一搏的勇氣和信心。與其說變成更好的自己,倒不如借勢把自己打磨成社會和企業最需要的樣子,這樣才是天作之合,才能供需兩旺。
另外,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應盡早培養正面的就業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拓寬就業思路。很多學生產生就業意識、開始樹立就業觀、選擇職業方向,都是從畢業前一年參與校招季時才開始的。在很短暫的一段時間里,學生們嘗試著第一次走向市場,第一次面對企業,第一次要做出人生重大抉擇時,方才知道社會上原來有這么多行業,企業里有這么多的部門和職位,原來HR看重的都是這些品質和條件,原來自己的專業在就業時居然沒有那么多優勢……可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就已經有點晚了,給自己留下提升和轉變的時間也不多了。
因此,一直以來我都特別建議大學生們在不影響課業之余,能盡早地接觸社會,參與實習、兼職、社會實踐等等。見識和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回到校園學習專業時的查漏補缺,以及思考接下來的職場生涯該從何處切入。無論接下來是決定考研、考公務員,還是自主創業,又或者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就業,手上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分配和投入,而無需集中在校招季的一刻,同時處理面對那么多的問題和抉擇。比如:畢業生找工作,是應該先選擇行業還是先選擇公司?畢業后即創業,是不是最好的時機?學習成績平平,是不是就失去了就業的競爭力?究竟是先就業再擇業,還是先擇業再就業?專業對口但不喜歡,和專業方向不符合但很喜歡的機會要怎么選……這些問題越早開始考慮,就越容易展開就業之路,也越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而能幫你找到答案的,就是社會和生活。
在每年的畢業生就業中,最受熱衷追捧前三位的分別是互聯網、金融、地產行業,除了品牌效應和知名度之外,確實清楚可見的起薪點要遠遠高于其它行業。尤其是像華為、騰訊、阿里這些知名的頭部公司開出來的薪資,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這些企業素來也以門檻高、進入難度大、工作要求高而聞名,所以能夠有幸進入這些頭部企業的,必然也是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里極少一部分的天之驕子們。而對于大多數的畢業生來說,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機會既不對口,又不夠搶,還夠不著,因此沒必要都千軍萬馬地擠過去。畢竟找工作如同相親,適合彼此最重要。
在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拓寬就業渠道,聚焦新就業形態。早在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個部門就已經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了15個新業態新模式,并就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和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進行了全面部署。而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再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所誕生的新需求,眾多新職業已經應運而生,新就業形態也進入了井噴式的發展過程,在拉動就業方面已經發揮出了積極且巨大的作用。對于廣大畢業生來說,不妨結合自身實際,探索新的就業方向。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一年,要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作為深受普惠的高校及大學生群體,應該借著兩會的春風盡力而為、乘風破浪,為自己交上一份滿意和驕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