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加深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12月3日,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青年工作品牌“一堂好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該校龍湖校區圓滿舉行。汴繡、泥塑、木版年畫、豫劇、打鐵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多形式、多維度、立體化傳播了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活動邀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魏然,省政府高級藝術師、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成老店”第六代傳人尹金堂,北京民間工藝美術家、“泥人張”第六代親傳弟子王文科以及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90后導演、撰稿人和振兄等到等親臨現場參與盛會。
汴繡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素有“國寶”之稱,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聞名。“傳統也年輕”--《汴繡經緯:歷史絲線交織潮流新篇》講座在學術報告廳精彩開講。“每一個圖案背后都是對耐心與專注的考驗,每一針都是與傳統文化的溫暖相擁。”魏然老師對汴繡發展歷史、工藝、文化傳承進行了生動的闡釋,講解其工藝特點和歷史演變,演示了汴繡的基礎針法,精湛的手藝和精美的作品讓在場師生連連稱贊。


王文科老師以《掌間塑夢,輕觸陶土,指尖生韻》為題,對泥塑的歷史源流、制作工藝、傳承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講解交流。通過“泥人張”百年歷史文化及其發展脈絡介紹,帶領師生重新審視中國彩塑藝術的美學價值,增進對文化遺產概念的理解,領略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構圖飽滿、線條簡煉、造型古樸、色彩新鮮艷麗著稱,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尹金堂老師以《木版之上,歲月凝香》為題,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技藝特點、傳承與保護、發展歷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結合自己《馬上鞭》《五子登科》《岐山腳》《鐘馗》等優秀作品,介紹了年畫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底蘊深厚,回味悠長。

和振兄老師以《觀韻新聲》為題,與現場師生進行了互動教學,從價值取向、藝術表達、審美趣味等層面分享了對戲曲的獨到見解。和老師長期致力于用豫劇展現河南風貌與人民情感,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勇擔使命,讓河南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獨特魅力。

體育館三樓的非遺作品展示現場,不時傳來陣陣贊嘆聲和掌聲。非遺大師的汴繡、木版年畫、泥塑等作品,連同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非遺文創研習工坊”社團的玉雕,武術社團的武獅,漢服,泥塑,面塑,漆扇等現場同臺展示。師生在體育館感受著非遺技藝的無窮魅力,以藝術形式凝聚學生的愛國情與報國志,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勺鐵水映中華》打鐵花活動由王漢平老師領銜奉上。打鐵花藝人們舞動著1600多度的高溫鐵水揮向高墻,被擊打后的鐵花如舞紛飛,迸出幾丈高沖向空中朵朵綻放,場面蔚為壯觀。工貿操場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景,連同青年學子一并揮灑著冬日激情,呈現出力量與技巧的完美結合、青春與文化的完美交織。師生們被壯觀的場景深深吸引,驚嘆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通過此次“一堂好課”活動,非遺的種子在師生們心中生根發芽。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活動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更加關注非遺保護和傳承,為弘揚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非遺之花在校園中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讓傳統文化浸潤校園,在師生心中煥發更加奪目的璀璨奪目的時代光芒,有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統籌 | 穆瑞
審核 | 張薇
校對|朱風順
責任編輯 |閆冉
供稿 | 團委
文字 |張杲 雷良浩
圖片 |馮斌 李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