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撐門面海歸填腰包 部分項目成作秀場
發布時間: 2010-11-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人:[ ]
文章摘要:
“不管是打國際牌的人才交流大會,還是地方舉辦的留學生交流會、‘海歸’創業周,都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海歸’項目對接率不高。”日前,中部某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在北京參加一個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新聞發布會時,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各省市組團隊伍浩浩蕩蕩,活動耗資甚多,但‘海歸’與企業溝通的時間有限,洽談的項目更是有限。”
這位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率團參加上述活動與組織實施相關活動多年,他呼吁“舉辦方與‘海歸’少一點浮躁之舉,多一份實事求是,不要把‘海歸’項目對接活動作為一個作秀舞臺”。
政府總是越過“兒子”與“海歸”談婚論嫁
記者手頭有不少參加“海歸”項目對接活動的指南。其中東部某省一次對接活動,出席的領導與離退休老同志41人,企業代表只有30名,被邀請前來捧場的海外留學人員達到91人。中部某省企業與“海歸”對接的36個項目中,有一半以上是地方政府通過行政力量“拉郎配”的。
上文中提到的那位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把這種現象比喻成“找媳婦”,即在“兒子”不熱情、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婆婆”十分著急地替兒子與“媳婦”談婚論嫁。
“現有體制內的行政、企事業單位機制不靈活,現有的人才隊伍配備三套同樣的體系都綽綽有余,不是引進海外留學人員的主陣地,卻天天在叫喊著引進‘海歸’?!边@位中心主任說,這種政府搭臺,層層下發文件,落實引進“海歸”項目的做法有越俎代皰之嫌。
一名學疫苗技術的“海歸”想在中部某省落地生根,該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出面幫助其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城大醫院聯絡,結果不了了之。該中心主任找到省政協副主席,得到的答案是,“省內沒有制造疫苗的企業。其他地方想進去的進不去,能進去的都是不想要的”。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某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擬招攬一批金融投資領域的“海歸”。省四大國有銀行的領導說,對金融投資領域“海歸”高端人才的招聘與使用,都是總行在負責,省級分行沒有權力錄用這類人才。省政府金融辦、省財政金融投資公司則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用人需求。
該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說,開會時各個單位態度都很好,你好我好大家好。真正挨家挨戶去落實時,卻跟你打太極?!耙驗橐坏┮M真才實學的‘海歸’,組織上又給予‘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政治待遇的話,不是擋住自己的上升通道或拆自己的臺嗎?沒人干這種傻事?!庇嘘P單位負責人私下告訴他。
中部某省每年舉行“海歸”項目對接活動,都得讓省領導出面與大家握個手,照個合影。該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一直認為“沒這個必要”,直到最近,才從分管領導處得知其中的奧妙:省領導不出席,省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就不報道這個活動,大家做的事既上不了天,又落不了地,等于白干一場。
招進一個“女婿”氣走一幫“兒子”?大家忙著爭奪人才評判權與資金支配權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地都想抓住機遇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海外留學人員。有的省份對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省政府“百人計劃”的“海歸”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的獎勵。這本是一個增加人才總量與質量的好機會,但某省卻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據該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透露,原因是該省在家里忙著爭奪“海歸”高端人才的評判權與獎勵資金的支配權。
按照該省制定的操作方法:上溯10年,即圈定自2000年以來回國創業的海外留學人員,誰符合申報范圍,誰夠得上評聘副教授、教授條件,誰就可以領取一次性百萬元的獎勵等,夠條件的自然水到渠成。
該省第一次評出40余名“海歸”入選本省“百人計劃”,結果創業型“海歸”不到十分之一,其余幾乎全是高校的老師。一位參與決策的人告訴記者:“這顯然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勞動集約型產業向技術、資金集約型產業發展的戰略背道而馳?!?
另一個省原計劃在5年至10年間引進1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該省主要領導說,速度太慢了,三年能不能完成這個目標?省委組織部門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人答道:“沒有問題”。知情者向本報記者透露了運作流程,“只要門檻放低一點,哪怕兩三百名‘海歸’都沒有問題?!?
某省組織召開入選“百人計劃”代表座談會。一名來自農科院的代表認為,一次性獎勵百萬元,對于個人來說是好事,但對于同一個團隊的成員來說,就似乎是一種打擊,畢竟大家一起吃過苦、流過汗,甚至流過血。所以他建議,與其某一個人領取這份獎勵,還不如把這筆錢作為扶持團隊項目發展的資金。否則,團隊成員就有可能在工作、生活中孤立獲百萬元獎勵的“海歸”,陷入“招進一個‘女婿’,氣走一幫‘兒子’”的境地。
部分“海歸”趕場子,鉆空子,賺補貼
一位省級政府官員參加過在美國、澳大利亞,以及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地舉行的海外留學人員項目對接會。他告訴記者:“碰到的幾乎都是熟面孔。真才實學的‘海歸’或海外某一個產業、領域的領軍人物是沒有閑工夫來參加這些活動的?!?
去年某省舉行一次海外留學人員項目對接活動,該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就收到賽姓“海歸”發來的一份律師函稱,對接活動泄露了他的電話等個人信息,導致騷擾電話不斷,要求賠償其損失費。該主任在網上搜索時卻發現,賽姓“海歸”在國內17個省市參加了項目對接活動,名字與電話號碼等信息均一覽無遺。
東京大學研究員、中國海外科學技術協力事業協會副會長陳亮博士說,國內“海歸”項目對接活動組織方為了減輕海外留學人員的經濟負擔,有一個補貼來回機票的操作慣例。其標準大概是,來自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海外留學人員是每人2000元~3000元,來自歐美國家的每人5000元~6000元。
“不排除個別沒有學到真本事的人利用‘海歸’光環,從國外網站下載資料包裝項目,到國內各地舉行的項目對接會趕場子,賺取車旅補助。”陳亮向有關活動組織方揭露了部分“海歸”國內行騙的伎倆。
某“海歸”把自己包裝成國際生命學科領域的一個領軍人物,其妻只去美國簽過幾次證,一躍成為美國某著名大學的教授,其岳父是江蘇一個地道的農民,把鴨舌帽一戴、牛仔褲一穿,搖身變成美國某大學教授,幾個人經常一同出現在國內的“海歸”項目對接現場。陳亮測算說,這個家庭在國內一年什么都不干,光車旅費補貼收入就可以達到30萬元左右。
“報名以后補助是多少?”中部某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與部分“海歸”聯絡時,對方開門見山地問。每次舉行活動這種人都不下10個。大家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鮮有人去揭開他們的“皇帝新裝”。因為國內地方政府舉行項目對接活動,也需要大量的“海歸”來撐門面。陳亮在做安徒生筆下的“天真孩子”時,反而遭到有關官員與活動組織方的憎恨。
某省一名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還透露,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對海外留學回來的高層次人才進行過多輪篩選,新近登陸的“海歸”難以入選上述地方的國家“千人計劃”、省市“百人計劃”。他們就到“海歸”存量比較少的中西部“走穴”,通過當地有關渠道入選省市“百人計劃”,甚至是國家“千人計劃”。
“一些項目評定結束,發放相關政策獎勵、補貼后就沒人管了。”某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說,他們按花名冊給“海歸”提供相關服務時發現,“一些人都找不到了?!?(李劍平)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