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積極出臺推進就業的政策,為大學生就業求職搭臺舉辦招聘會,都是好舉措。大學生就業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寬廣,電視開專題、報紙設專版、專業招聘網站、專門的人才中介機構.....可大學生找工作卻越來越難,用人單位招聘人越來越不易,求職者和用人者竟陷入了兩難境地。
筆者近期特意親臨三場大型大學生招聘會,并且走訪了多位剛走出校門的求職者,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招人單位的一些現象還是值得深思的——
大學生:請把求職當作一門功課!
現在的大學生只在“應聘”一個環節上下工夫,而在職前教育上卻需要補課。
大凡有準備參加招聘大會的學生,一般都會事先備上幾十份簡歷,但對于自己所學的專業適合什么行業或者企業,自己的志趣、愛好傾向什么行業或企業,大多數人處于迷茫狀態。前不久的一次招聘會上,一家專門做考試輔導書籍的企業招聘臺前聚集了幾百名大學生,對于專職的職位沒多少人應聘,而不要求坐班的兼職編輯卻興趣極其濃厚——就是在家里做考試題答案然后通過郵箱發給公司,公司根據你做出答案的對錯給予報酬達到銀行卡里。現場訪問了幾位大學生求職緣由,竟不約而同地回答:多自由啊!起碼不用坐班不是?睡到自然醒,想干多少干多少。
真正的企業是用人才,不是湊人手。美國康奈爾大學60年代就將企業中的人才分為四類:核心人才——對企業貢獻大、市場稀缺;通用人才——對企業貢獻大、但市場不稀缺;輔助人才——對企業貢獻不大、市場也不稀缺;獨特人才——對企業貢獻不大、但市場稀缺。你又想成為哪種人?
一個人的成長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知道不知道?求職之前先做生涯規劃,為自己界定成長周期;知曉怎么從“校園人”轉型為合格的“企業人”;明白怎么認同企業價值;清楚企業優秀員工是怎么煉成的;——這些都知道了,再去求職。
第二階段、做不做?調整心態,擺正位置,從大處著眼、小事做起,把簡單的事做好,把容易的事做對,是你的工作你做了,就是盡責,不是你的工作你做了,就是你的機會。
第三階段、抓沒抓住機會?關鍵時刻把握關鍵問題的能力,就是你的成長能力。
大學生求職建議也分幾步走:
第一、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專業和志趣愛好,先圈定適合從事的行業,再在行業范圍內去和有關的用人企業對接;
第二、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確定適合自己的起步職位;
第三、選擇企業,“五個多看”:多看行業前景、鍛煉機會、成長通道、培訓待遇、團隊氛圍,“三個不計較”:不計較薪水高低、不計較是否正常雙休、不計較任務輕重。
第四、上崗工作,明白三色:看臉色、知貨色、扮角色,迅速融入團隊。角色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收入。
用人單位:秀品牌別拿大學生開涮
經常看報紙招聘專版、瀏覽人才網站、出入幾場招聘會,我發現一個既有趣又無聊的現象,有些企業常年招聘,一些基層崗位常年招還勉強能理解,居然常年招聘的職位是企業高管和一些重要的職位!——用心不良的企業借招聘秀品牌。
時下,招聘信息載體引人矚目,無論瀏覽量還是關注度都極高,因此一些企業看好這個渠道,作為宣傳企業品牌、展示企業形象的陣地,可謂精明。但實事求是地講,大學生涉世不深,對事物的分辨和識別能力有待提高,看不清其中的道道,滿腔熱情地區應聘,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沒有音訊,這些企業就有些不厚道了。
提請拿招聘渠道秀品牌的企業一句:秀品牌別拿大學生開涮!請你注明:以上職位只限有行業經驗的非應屆畢業生。
多寫一句話,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