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訪人大教授鄭功成
發布時間: 2010-09-13 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人:[ ]
文章摘要: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構建長效機制,將第三產業作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快速拓展
應明確將社會事業的發展增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計劃,并享受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帶動社會資源投向上述領域,盡快形成覆蓋城鄉的專業化服務網絡
應當將社會組織的發展作為社會建設與促進就業的新增長點
記者:近年來,大學生成為就業壓力最大的群體。盡管國家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各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想方設法促進大學生就業,但似乎還是“年年談,年年難”,就業難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就業質量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在哪里?
鄭功成:大學畢業生就業艱難與就業質量下降等現象,不僅與建設和諧社會、與提高勞動所得、與居民收入的國家發展戰略相悖,而且導致諸多不良效應發酵并持續擴張:一是使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降低甚至出現負收益,造成高素質人才資源的浪費;二是一些農村地區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校園出現了女大學生“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現象等,好學向上的價值導向陷入誤區;三是直接損害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大學生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尋找就業機會,參加各種就業考試,實際上大大縮短了受教育的時間;四是加速了社會風險的積累,毒害了社會風氣。崗位短缺、機會偏少、就業不公等,迫使托關系、走后門成為大學畢業生尋求就業機會的慣常手段,學生及其家庭為就業付出的非正常成本持續大幅度提高。可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實質上已經超出了就業范疇,正在成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迫切需要有新思路、新政策。
目前采取的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措施多為應急之策,而非治本之計。在畢業生人數增加、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環境不良的背景下,第一產業的就業崗位不僅難以擴張,反而會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與農業科技進步而進一步收縮;第二產業的就業空間亦將伴隨產業升級、技術進步而不會再有以往那樣持續擴張的機會。如果缺乏長效措施,今后大學生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記者:解決就業問題,高校和各有關部門都責任重大。但從根本上說,更需要經濟大環境的配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否也是拓展就業空間的一個有利契機?
鄭功成:我認為,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不在人多,而在于產業結構不合理與制度環境的缺失,是高學歷人才供給與智力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落差的結果。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構建長效機制,將第三產業作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快速拓展。一方面,應加速調整經濟結構與產業布局,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加快調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將社會服務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三是可以圍繞第一、二產業延伸發展第三產業,如制造業中的零售與維修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的零售與觀賞服務業等。與此同時,調整就業促進政策的取向,在繼續保持各項積極就業政策的延續性并努力穩定中小企業就業局勢的條件下,加大對第三產業的就業政策扶持。
記者:您剛剛提到將社會服務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突出問題。而這一領域不光有需求,也蘊藏著巨大的就業潛力。
鄭功成: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薄弱,各地普遍反映隨著全民醫療保險與全民養老保險的推進,工作人員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及相關救助制度已覆蓋城鄉,迄今卻只能依靠街道居委會與鄉村組織代辦,制度在實踐中被扭曲和資源浪費的現象不乏罕見;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群體的各項社會服務異常短缺,與人口老齡化、家庭保障持續弱化等帶來的服務需求急劇增長極不適應,也直接影響了這些群體的生活質量,損害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與完善。應明確將社會事業的發展增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計劃,并享受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帶動社會資源投向上述領域,盡快形成覆蓋城鄉的專業化服務網絡,實現就業崗位持續增長。
據統計,2009年在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總數僅40萬個,而美國僅慈善公益組織就達120多萬個,香港地區僅慈善機構就有300多家。我國的社會組織明顯偏少,許多學會、協會事實上有經費來源,需要更多人參與,但苦于沒有編制,加入者無法落戶,也不能享受國家就業再就業政策支持,直接限制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因此,應當將社會組織的發展作為社會建設與促進就業的新增長點。在規范并強化監管的同時,降低社會組織設立門檻,同時將就業崗位設置和規范勞動合同管理作為批準和監管社會組織的要件,促使社會組織大發展。同時,國家扶持就業的財稅政策同時適用于社會組織,讓社會組織與中小企業一樣,享受包括就業、再就業基金的投入、職業培訓、公共就業服務等政策扶持的同等待遇。(記者 顏維琦)
龍湖校區:鄭州市龍湖大學城祥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