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浙大、哈工大校長把脈大學生就業難
發布時間: 2011-03-08 來源:新華網 發布人:[ ]
文章摘要:
新華網北京3月7日專電(記者徐博、鄒大鵬、劉羊旸)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為此,記者在兩會上采訪了來自三位來自高校的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浙江大學校長楊衛、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讓他們把脈大學生就業。
王樹國:“不能把責任推給孩子”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孩子。”王樹國觀點鮮明,“教育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但學生們按部就班上了大學,有什么錯呢?”
他認為,社會上指責大學生“放不下身段”“吃不了苦”“不愿去基層”的觀點是不負責任的。
“其實大學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條件艱苦,而是怕沒有盼頭。”王樹國說,“比如,很多縣級醫院缺人,但大學生不愿意去,因為他看不到發展前景。雖然在基層也有事業有成的例子,但有多少人敢于用自己的一生作賭注呢?”
這位校長認為,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需要進行“行業統籌”——讓更多的行業、研究機構在基層設立分支,或是與基層單位進行共建,形成可上可下的人才流動機制。
楊衛:經過通識教育更有發展潛力
“很多單位希望招到來了就能上手的人才,這實際是計劃經濟時的觀念——未來的崗位是確定的,學生按崗位要求學習,自然上手快。”楊衛說,“在市場經濟中,未來的崗位不能確定,怎么可能要求學生學的都是‘有用的’?”
這位校長同時指出一種現象:一些外資企業在其本國招聘新人往往不挑專業,而是選擇經過通識教育階段的人才,然后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培訓;在其它國家招人時卻只招上手快的,不愿意支付培訓費用。
“這是因為經過通識教育階段的人才具有更平衡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再學習能力,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楊衛的分析一針見血,“由于這些企業希望自己的高層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研發人員都來自本國,所以愿意支付培訓費用,而在其它國家招熟練工就可以。”
這位校長呼吁,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龔克:就業不難“擇業難”
“有人呼吁,高校應該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龔克說,“但我們也要意識到,高校培養人才周期至少是四年,而目前的‘急需’未必就是四年后的需求。”
“對于像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這樣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就業其實不難,難的是找到符合期待的工作。”龔克坦言,“當然,這也和我國的創新能力不強、沒能創造出足夠多的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崗位有關。”
“同時,我們的高等教育也有責任,高校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龔克說,“大學生的就業觀也要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要積極賣出就業第一步,起薪并不是一輩子的待遇,現有的工作也很可能不是終身的職業。”
這位校長認為,大學生一定要有信心,因為在就業大軍中,他們畢竟處于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