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等15所知名高校師生聯手反對就業歧視
發布時間: 2010-12-02 來源:大河網 發布人:[ ]
文章摘要:
大河網12月1日報道 2010年11月27日,鄭州大學法學院的十名師生走上街頭,走進鄭州市人才交流市場,以各種形式向大家宣傳“反對就業歧視”的相關法律知識,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反對就業歧視,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這是一次全國性質的反就業歧視行動。是由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中心發起,在全國十三大城市十五所知名高校同時進行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活動。參與高校有: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等。
在經濟危機和畢業生數量猛增所帶來的這個就業寒冬,開展反就業歧視行動的師生走進鄭州市人才交流市場,向求職者提出了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您在找求職的過程中有沒有遭遇過不公正的待遇?有沒有受到歧視?”“您認為國家機關在招考公務員時對外貌身高的要求是否合理?”“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啟事上明說只要本地戶口的應聘者或拒絕某一地域的應聘者,您對此的看法如何?”一名賈姓的求職者告訴志愿者,他曾多次遭遇過就業歧視的情況,“我們去年在深圳找工作的時候,有些用人單位就明確表示不要河南駐馬店的,甚至根本不要我們河南人,就是因為駐馬店有個‘艾滋村’,這是沒道理的呀!我們又沒有艾滋病,但是我們也沒辦法,不知道到哪兒說理去。”賈姓求職者說起這事時還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氣憤和無奈,顯然他們知道用人單位這樣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但是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救濟,或者迫于就業的壓力干脆選擇了忍耐。
在鄭州人流量較大的二七廣場,志愿者們向往來群眾發放法治宣傳冊,細心的向他們講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比如什么是就業歧視,就業歧視與合理的區別對待有什么不同……來往的人群對活動的關注度很高,同時也提出了很多不同方面的法律問題,周威老師和幾位研究生志愿者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熱心的為他們解答。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志愿者和來往群眾的熱情都很高漲,大家紛紛表示十分支持這種法律宣傳活動。一位男青年拿著活動手冊對志愿者說:“你們的這種法律宣傳活動很不錯!還應該多搞一些,我們都很支持也很需要啊!”
2010年,中國的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創歷史新高的630多萬人,而金融危機引起的周期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問題日益突出。而就業歧視的廣泛存在更使我國的就業困境雪上加霜,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人們對形形色色的歧視司空見慣甚至予以默認……
我國目前在反就業歧視領域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法律體系,我國《憲法》及《勞動合同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明確禁止性別歧視、民族歧視、殘疾人歧視、健康(傳染病)歧視、身份(農民工)歧視等。
2008年《就業促進法》的出臺是法制的重大進展,但就業領域的反歧視法律機制依然很不完備,社會保障機制嚴重不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是反就業歧視活動發起人。他說,就業壓力越大,越要關注公平就業;就業歧視不僅傷害被歧視者個體,更是對社會和諧的戕害,甚至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反就業歧視行動是為了推動就業機會平等制度的建立,落實憲法規定的人的平等權利。鄭州大學法學院周威老師表示:“平等作為第一人權,早已得到憲法和法律的確認,然而現實中比比皆是的歧視和特權使得人的尊嚴大打折扣,尤其事關公民安身立命的就業歧視問題,越來越突出。反對就業歧視的立法也是勢在必行。蔡定劍教授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發起該項憲法宣講活動,意義大、深且遠!”
鑒于目前存在的就業歧視狀況嚴重威脅著社會的平等和公正,我國一些相關法律專家已向全國人大鄭重提交《反就業歧視法(專家建議稿)》草案,呼吁全國人大盡快制定《反就業歧視法》,為訴諸法律救濟的公民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面對就業歧視,很多人已經有足夠的意識通過法律來保護自己。就業歧視問題的成功解決還要靠公民權利意識覺醒,自覺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