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擴大鼓勵扶持創業 就業創業天地寬
發布時間: 2010-11-05 來源:浙江日報 發布人:[ ]
文章摘要:
本報記者 方力
又是一個5年,隨著政府擴大促進就業、鼓勵扶持創業優惠政策不斷推出,越來越多的浙江人發現,就業和創業路上的風景愈加旖旎。
高校畢業生說——
“找飯碗”機會多了,“造飯碗”也不再是難事
在今年舉行的一次浙江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招聘大會上,記者遇到浙江工商大學畢業生劉菲。就讀日語專業的她告訴記者,她在現場投出好幾份簡歷。“可以選擇的單位很多,總能選到一家自己比較滿意的單位。這樣的招聘會多辦幾場,對我們找工作幫助很大。”劉菲這句話,也道出眾多高校畢業生的心聲。
收集就業崗位信息、舉辦專場招聘會、建立大學生見習基地、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安排大學生參加見習……我省各地積極為高校畢業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今年力爭在全省范圍內舉辦100場專場招聘會,開發1萬個公益性就業崗位。
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會多了,更多人還將眼光放在“造飯碗”上,以創業促就業。全省各地建立大學生孵化基地和創業園,通過創業指導,讓高校畢業生在創業中少走彎路。對符合條件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政府還給予一定的創業補助或小額擔保貸款。
寧波大學畢業生徐毅,在創業導師團指導下,畢業不到兩年,就把自己的網游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吸引了1000萬元風險投資基金,并將自創的網絡游戲賣到韓國,帶動70多名大學生就業。
據統計,5年來,我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達93.3%。
農民工說——
進城就業、在家創業更容易了
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的王洪萍,幾年前還是一名普通農民,如今是一家制衣廠老板。“是政府為我打開創業這扇門。”她說,2005年看到街道舉辦被征地農民勞動技能培訓班公告,沒有工作的她便報了名。有了一技之長后,她逐漸萌生創業的想法,后來又參加當地勞動部門舉辦的創業人員培訓班。2008年,王洪萍創辦制衣廠,加工生產梭織服裝,并帶動20多人就業。
目前,浙江的省內外農村勞動力近2000萬人,占社會從業人數55.55%。“服務進城務工,幫助就近就業,扶持返鄉創業”,農民工就業一直是我省關注的重點之一。
“十一五”期間,我省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從業人數從2005年的3101萬人增至2009年的3592萬人。
5年來,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00.1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8.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2005年的3.72%降到2009年的3.26%,城鎮“零就業家庭”基本實現“基數歸零,動態歸零”,農村低保戶家庭中有就業愿望和就業能力的人員基本實現就業。
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行政性收費項目、農民進城就業可享受居住地政府相關政策規定的待遇、就業服務網絡和勞動力市場逐步延伸到農村……如今,一張覆蓋全省的城鄉統籌就業服務網絡已基本形成,農民就業、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5年來,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達102.2萬人。
就近工作、創業讓一部分農民有了穩定收入,部分農民則選擇進城務工。我省各地確保他們在城里能夠充分就業。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省開展的“春風送崗位”農民工就業服務、農民工就業服務大型聯動專場招聘會、引導企業開展在崗培訓等服務援助措施,拓寬農民工的就業門路。今年初,我省還要求各地每周至少舉辦1場農民工招聘會。
2009年底,全省第一產業從業比例從“十五”期末的26.06%下降到18.3%,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目標已提前實現。
就業困難人員說——
有政府幫助,我們都有好出路
“多虧政府幫助,我才找到合適的工作。”德清縣武康鎮祥和社區居民沈新琴說。兩年前,她家還是“零就業家庭”,丈夫患病不能工作,她下崗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生活很困難。
正當她愁眉不展時,我省開展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實現家庭成員就業、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為她全家帶來希望。社區為每位困難人員配備一位就業援助員,在援助員幾次聯系幫助下,沈新琴有了工作。
讓城鎮有就業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為農村低保家庭提供培訓和崗位補貼、加強就業服務……我省一系列措施為就業困難人員送去“春風”。
裴榮林是金華一家商務禮品店的老板,年營業額達70多萬元。幾年前,他還是一名下崗人員,每月只有500元補貼。去年,金華市就業局給他辦了5萬元小額擔保貸款,開了禮品店。“現在有這么好的政策,只要肯努力,我們也有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