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笑臉迎"名門"冷臉對"二本"被指有違公平
發布時間: 2011-03-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人:[ ]
文章摘要:
“找工作的時候,能力最重要,我相信自己一定不會比那些名校的學生差。”雖然已時隔半年之久,但記者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江蘇某普通二本院校一名新生談起未來時的那份自信,高考的失利沒有影響他對未來的憧憬。
學校的牌子和能力之間肯定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不過,如果這位同學能有機會參觀最近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一場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他將明白現實的差距:和名校的學生比起來,他的就業機會確實要少得多。
清華努力提高京外就業率
3月18日,300多家用人單位齊聚清華大學,其中包括一些特大型國有企業、重點高校和重點科研單位,提供了6000多個招聘崗位。清華大學今年的畢業生共有6500人,許多人選擇出國或在國內繼續深造,有大約4000人打算就業,其中包括近1000名本科生。
中國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可以不用為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發愁,清華大學是其中之一。它的自信體現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熊義志微笑的臉上。他對記者說:“清華學生就業有個特點,他們不會‘閃婚’。不可能今天見面,明天就和你簽約,一定有個過程。”熊主任的言外之意是,他們的畢業生面臨的選擇很多。
一家知名的門戶網站曾做過一次調查,在參與投票的6625人中,只有38.8%的人對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表示滿意。目前,尚沒有數據表明清華大學畢業生對待這個問題的整體態度,但記者獲知,2010年該校的就業學生中有高達70%的人是通過學校舉辦的招聘會和提供的就業信息簽約的。
熊義志主任沒有對此沾沾自喜,他反而表示校方并不喜歡這個比例過高。“那會讓學生們形成等待工作上門的習慣。”他說,“我們更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人生規劃主動去捕捉就業信息。”
據清華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材料,在那些主動來清華選才的用人單位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部隊占了四分之一,剩下的是以國企為主體的眾多企業。它們大多來自北京、江蘇、上海、遼寧、廣東、天津和重慶等地。
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表現出了吸納清華畢業生的強烈愿望,紛紛主動上門,敞開懷抱。
去年,有18家地市級政府組團來到清華園。今年3月9日當天,就有浙江、江蘇、安徽三省的省委書記和省長“成雙成對出現在清華”,向學生推薦各自的省份。
這些地方官員的到來有助于清華大學開展以下工作:當一些大學將進入北京工作的畢業生人數作為成績來宣傳的時候,近年來,該校正努力提高它的京外就業率,并將此作為一項向媒體發布的成績。熊義志表示,今年爭取提高京外就業率一兩個百分點。2010年,該校畢業生赴北京以外地區就業的比例達到44.4%,“創近年來新高”。5年前,這個比例不足30%。
限招“211”院校畢業生有違公平
身處中國高等教育最頂端的清華大學,當然不能作為高校就業形勢的代表。要知道,在2010年參加高考的957萬人中,只有6000多人能如愿進入清華和北大,即使再加上被其他39所“985”高校錄取的人數,他們也只能在657萬名高校新生中占據微不足道的比例。
在中國的700多所本科院校中,只有100余所“211”高校,其他絕大部分位居二本行列。從數量上來看,可以說,正是規模龐大的地方院校畢業生決定著高校整體就業狀況的好壞。
用人單位的歧視是顯而易見的。
去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一次論壇上,某央企負責人在會上說,從2008年起,他們只在全國8所重點院校招聘畢業生。此人并不否認其他院校也會有符合公司需求的人才。他的解釋是:既然北大、清華、復旦這些高校提供的畢業生完全能滿足公司的需要,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更大的范圍里選擇呢?
清華大學的這場招聘會對校內外畢業生開放。來自河南的一家太陽能發電企業招聘董事長辦公室人員及研發工程師,但“限清華本科”。它對“公共關系專員”這一職位的要求低一點,不過也得是“211”院校“形象好、氣質佳”的女性。
讓記者更驚訝的,是大慶市紅崗區政府對畢業生院校的嚴格限制。該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位負責人介紹,2008年紅崗區招聘了50人,全是名校畢業,“只要了一個女的,因為她是北大畢業的,能力也很強”。她強調說,“從2009年開始,我們對碩士生的第一學歷也有要求了。”
紅崗區政府此次在清華大學發放的招聘公告對畢業生院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綜合類職位,如規劃、建筑、土地資源管理、園林、會計、畜牧獸醫、植物保護、園藝、農學等,“面向211工程大學排名前20的院校或專業在全國排名前五位的院校招聘”。
對此,紅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那位負責人解釋說,能考上這些大學的學生在中學就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進入大學后肯定也能保持上進的姿態。“而且,他們的同學來源分布很廣,人脈關系對今后都有用,比如招商引資。”她說,“我當然不是說二三類院校的學生質量就差,但從長遠來看,他們的使用價值更大,綜合素質更好。”
二本院校淮海工學院院長晏維龍不認同一些用人單位作出的這種選擇。他說,只限招“985”或“211”高校學生,對絕大多數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也與世界范圍內反對就業歧視、保證就業平等的主流趨勢相背離。
“單位選才,一般應主要考慮性價比,如果不計用人成本和崗位實際,盲目追求名牌大學人才,從某種程度上類似過去鄉鎮企業的暴發戶買名牌西服當工作服穿、背著LV包去菜市場買菜。”晏維龍說,各類人才各有其用。一家企業如果有全球業務,多選用一些重點高校畢業生無可厚非。而對一些主要面向國內和地方市場的中小企業而言,地方高校的畢業生更實用。“我們不能對另一個重要的事實視而不見,即許多地方普通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單位都作出了卓越的業績,推動了不少單位和部門的發展。”
“過去10個人中只有2~3個人上大學,現在其他7~8個人也上大學了。如果只接受前面的2~3個人,那就說明,這些用人單位只承認應試教育考得好的學生。”晏維龍認為,這種對人才質量的判斷顯得過于簡單。
在機會公平上不能“嫌貧愛富”
晏維龍在該校2010屆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在中國,絕大多數的高校和淮海工學院一樣,是地方所屬高校,絕大多數的畢業生也和在座的各位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學畢業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畢業生選擇什么樣的道路,成為什么樣的人才,也就意味著中國絕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可能會走什么樣的道路,可能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論述“千萬百計擴大就業”時,強調“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不過,要做好這類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政府還需要千方百計改善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首先,作為地方高校的辦學主體,地方政府要為它們提供充足的教育經費并確保及時到位。中央應將此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考核地方政府是否把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其次,要盡快出臺《反就業歧視法》和相關法規,對高校面臨的就業歧視問題作出明確規定。湘潭大學校長羅和安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層面上以條例、政策、通知的形式將含有院校歧視的內容予以制度化,作出了不利于非“211工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規定。這集中體現在就業資格、就業機會和就業待遇三個方面。羅和安說:“從全國范圍來看,絕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集中在知名度不高的大學,使得就業機會公平遭遇‘嫌貧愛富’的怪圈。”
最后,更關鍵也更為艱難的任務是,必須大力提高地方院校的辦學質量。“勞動力市場大量需要實用型人才,但幾乎所有的高校都面臨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的問題。”晏維龍說。(本報記者 李斌)